近日,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面向全國基礎教育系統進行網絡公開課。對於學生減負,他表示,劉利民表示,學生減負應標本兼治,綜合施策。此前備受關註的《小學減負十條規定》,經過國務院同意後,將於近期印發。明年將對各省所有地市學生課業負擔進行量化排名,並把監測結果向社會公佈。據悉,這將涉及全國300個地市。(12月10日《京華時報》)
  輿論對於“減負工作”的關切,源於各地年年減負卻“負負得正”的尷尬現實。“我小學就減負,現在我兒子上學了,還在談減負,制度都很好,可是執行呢?”這是網友對於“中國式減負”的一句感慨,也道出減負口號幾十年卻難見實效的現實。而此次即將頒佈的《小學減負十條規定》和學生課業負擔量化排名措施雖然力度大,也具有可操作性,但是否逆轉歷年減負的頹勢,收到良好的效果,仍未必樂觀。那麼,究竟是什麼讓減負工作弄成了歹戲拖棚的“真實的謊言”呢?
  教育的意旨,往大處說是為了提高國民素質,而落到各個家庭、學生和家長的頭上,無非是為將來能夠考上好的高中、大學打下基礎,在人生往上流動的過程中多一些籌碼。因此,在分數錙銖必較的升學錄取制度指揮下,學校、老師、家長、學生都成了應試磨坊里的“驢子”。即使學校全力配合,將課業一減再減,家長們的生存焦慮卻會不降反升。平時的考試是沒有了,學校佈置的作業也減少了,但終究升學考試還在那裡,優質教育資源的錄取分數線擺在那裡。為了讓孩子在升學路中不輸在起跑線上,家長們也會將五花八門的輔導課、補習班,填鴨式地塞進孩子們的課餘生活中。正因如此,校內減負,校外增負,實際上學生學習壓力並不會有有實質性的改變。
  再者,為何家長們對升學錄取制度如此重視,關鍵還在於學校本身有好有差。義務教育不均衡,教育資源分配不合理,導致了在不一樣的學校享受不一樣的教育。趨利避害,人之常情,家長自然希望孩子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。但在嚴苛的升學錄取制度面前,面對僧多粥少的現實,不拼命能行嗎?如果教育均衡真能兌現為現實,所有的孩子都可以享受無差別的教育,那麼,升學錄取制度對於學生和家長的“壓迫”必會大大減少。家長們也不至於因為升學考試而加大孩子的課業負擔。
  排名雖好,功效堪憂。或者說,面對孩子的減負訴求,眼下的排名終究是揚湯止沸之策。如果教育資源不能均等化、如果教育政績考核不能去分數化,減負終究是痴人說夢罷了。一句話,唯有從根本上斬斷學業壓力的來源,才能摘掉減負“政策秀”的帽子,讓減負不至於總是空談而已。
  文/周子恆  (原標題:課業負擔排名靠譜嗎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k54pkjpe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